

2024年5月
梁克衍帶著組織的囑托
來到北弓村
一場關于希望的“接力賽”
悄然拉開了序幕
????初到北弓村,一切都是這么陌生。面對復雜的村情我認農民為師,甘做群眾的小學生,用腳步丈量民情地圖。剛來時揣著空白的任務清單,如今每頁都浸著泥土味。
翻開駐村隊員梁克衍的工作日志,密密麻麻的字跡里沒有空話套話,只有一項項具體的“任務清單”:
“5月28日,走訪脫貧戶3戶,記錄養殖意向2條”;
“7月15日,完成產業獎補現場驗收12戶”;
“9月3日,對接3名學生助學金申報材料”;
……
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記錄,如今都化作了北弓村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。
????梁克衍到村后,首要任務便是走訪全村所有脫貧戶、監測戶和低保戶。他隨身攜帶筆記本,詳細記錄著每戶重點戶的人口結構、收入來源與實際困難:哪家老人需定期就醫,哪家孩子面臨升學壓力,哪家因缺勞動力導致耕作困難,皆被分門別類地記錄在本子里。
???“剛開始入戶,老鄉們總說‘沒有困難’?!绷嚎搜苷f。為了打破隔閡,他帶著筆記本蹲在田埂上幫村民摘豆角,坐在門檻上陪老人聊家常,甚至幫留守兒童輔導作業。后來,村民遠遠看見他就招呼:“梁指導,我家新收的花生,過來吃??!”這份信任,讓防貧監測工作推進順暢,全年未出現一例返貧風險。
????在產業幫扶中,梁克衍緊盯“應補盡補”目標,2024年,全村123戶脫貧戶(監測戶)申報了444個產業獎補項目,涉及金額45.67萬元。為了確保政策落地,他逐一核對申報材料,陪著農戶跑現場驗收?!爱a業獎補不是‘撒錢’,是幫老鄉找到‘會下蛋的雞’。”梁克衍說。他帶著農戶跑市場、學技術,如今蔬菜大棚里的黃金桂蜜、牛奶草莓、圣女果等特色產品暢銷了,田間的經濟作物增多了,村民的“錢袋子”更鼓了。
????
就業是增收的“穩定器”。梁克衍建立312名脫貧勞動力動態臺賬,精準匹配崗位資源:
①?縣域內穩崗:幫助156人獲得穩定就業勞務補助,人均月增收800元。
②跨省輸出:輸送65人赴廣東、浙江務工,全額發放交通補貼,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。
?③技能培訓:組織烘焙、家政等培訓班,多人通過考核實現技能就業
送工那天,脫貧戶老覃握著他的手說:“以前種地看天吃飯,現在每月有固定工資,多虧你幫我找到了穩定工作?!比耆迕撠毴丝诰蜆I率大幅提升,務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提升至60%。
決不能讓孩子因貧失學。”梁克衍把教育幫扶當作“長遠賬”來算:
①雨露計劃全覆蓋:為33名職校生申報補助,人均每年獲得3000元資助,實現“資助一個、就業一個、脫貧一家”。
?②助學金精準滴灌:幫助3名困難學生獲得共青團希望工程助學金。
?③勸學走訪常態化:每月到學校了解學生近況,勸學2名輟學傾向少年重返校園。
“梁叔,我考上大學了!”去年8月,受助學生小敏捧著錄取通知書跑來報喜。這一幕,讓梁克衍覺得“跑斷腿、磨破嘴”都值了。
初來的行囊裝滿憧憬與擔當,
腳印在泥濘里烙下歲月滄桑。
挨家走訪時的噓寒問暖,
產業幫扶中的日夜奔忙,
見證了村莊的蛻變與成長。
脫貧的旗幟在風中高高飄揚,
可我知道振興之路還長又長。
舍不得苦楝樹下的家常里短,
放不下田間地頭的嫩綠希望。
我愿化作一粒扎根的種子,
繼續守護這片深愛的土壤。
前路或許還有風雨阻擋,
但我已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。
再次啟航擼起袖子加油干,
用汗水澆灌夢想的芬芳,
共赴鄉村振興的詩與遠方
2024年5月
梁克衍帶著組織的囑托
來到北弓村
一場關于希望的“接力賽”
悄然拉開了序幕
????初到北弓村,一切都是這么陌生。面對復雜的村情我認農民為師,甘做群眾的小學生,用腳步丈量民情地圖。剛來時揣著空白的任務清單,如今每頁都浸著泥土味。
翻開駐村隊員梁克衍的工作日志,密密麻麻的字跡里沒有空話套話,只有一項項具體的“任務清單”:
“5月28日,走訪脫貧戶3戶,記錄養殖意向2條”;
“7月15日,完成產業獎補現場驗收12戶”;
“9月3日,對接3名學生助學金申報材料”;
……
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記錄,如今都化作了北弓村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。
????梁克衍到村后,首要任務便是走訪全村所有脫貧戶、監測戶和低保戶。他隨身攜帶筆記本,詳細記錄著每戶重點戶的人口結構、收入來源與實際困難:哪家老人需定期就醫,哪家孩子面臨升學壓力,哪家因缺勞動力導致耕作困難,皆被分門別類地記錄在本子里。
???“剛開始入戶,老鄉們總說‘沒有困難’?!绷嚎搜苷f。為了打破隔閡,他帶著筆記本蹲在田埂上幫村民摘豆角,坐在門檻上陪老人聊家常,甚至幫留守兒童輔導作業。后來,村民遠遠看見他就招呼:“梁指導,我家新收的花生,過來吃??!”這份信任,讓防貧監測工作推進順暢,全年未出現一例返貧風險。
????在產業幫扶中,梁克衍緊盯“應補盡補”目標,2024年,全村123戶脫貧戶(監測戶)申報了444個產業獎補項目,涉及金額45.67萬元。為了確保政策落地,他逐一核對申報材料,陪著農戶跑現場驗收?!爱a業獎補不是‘撒錢’,是幫老鄉找到‘會下蛋的雞’?!绷嚎搜苷f。他帶著農戶跑市場、學技術,如今蔬菜大棚里的黃金桂蜜、牛奶草莓、圣女果等特色產品暢銷了,田間的經濟作物增多了,村民的“錢袋子”更鼓了。
????
就業是增收的“穩定器”。梁克衍建立312名脫貧勞動力動態臺賬,精準匹配崗位資源:
①?縣域內穩崗:幫助156人獲得穩定就業勞務補助,人均月增收800元。
②跨省輸出:輸送65人赴廣東、浙江務工,全額發放交通補貼,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。
?③技能培訓:組織烘焙、家政等培訓班,多人通過考核實現技能就業
送工那天,脫貧戶老覃握著他的手說:“以前種地看天吃飯,現在每月有固定工資,多虧你幫我找到了穩定工作?!比耆迕撠毴丝诰蜆I率大幅提升,務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提升至60%。
決不能讓孩子因貧失學。”梁克衍把教育幫扶當作“長遠賬”來算:
①雨露計劃全覆蓋:為33名職校生申報補助,人均每年獲得3000元資助,實現“資助一個、就業一個、脫貧一家”。
?②助學金精準滴灌:幫助3名困難學生獲得共青團希望工程助學金。
?③勸學走訪常態化:每月到學校了解學生近況,勸學2名輟學傾向少年重返校園。
“梁叔,我考上大學了!”去年8月,受助學生小敏捧著錄取通知書跑來報喜。這一幕,讓梁克衍覺得“跑斷腿、磨破嘴”都值了。
初來的行囊裝滿憧憬與擔當,
腳印在泥濘里烙下歲月滄桑。
挨家走訪時的噓寒問暖,
產業幫扶中的日夜奔忙,
見證了村莊的蛻變與成長。
脫貧的旗幟在風中高高飄揚,
可我知道振興之路還長又長。
舍不得苦楝樹下的家常里短,
放不下田間地頭的嫩綠希望。
我愿化作一粒扎根的種子,
繼續守護這片深愛的土壤。
前路或許還有風雨阻擋,
但我已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。
再次啟航擼起袖子加油干,
用汗水澆灌夢想的芬芳,
共赴鄉村振興的詩與遠方